關於體無用有這個中國哲學共有範疇,最近聽見有人用齊澤克等論述意識形態的說法去比附。根據這個說法,意識形態是空的,是無,但因為大家相信它,它便有了功能/功用,它的實在就在其功能發揮之上。例如聖誕老人,他不存在,但大家相信甚至是假裝相信他,於是每年聖誕節依舊有他「派發」的聖誕禮物,顯示他的存在。齊澤克關於意識形態另一個流行說法是:意識形態是人對外在世界的自發反應結果,通常和我們某些痛快感和欲望有關,我們一般享受如此看世界,亦自然傾向如此看世界,踏出意識形態直面世界每每需要殘酷的暴力。換言之,意識形態是人和世界之間的,虛的一層,抹走的結果會帶來噩夢的真實。
然而,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共許的體無用有說法,無論是講道體抑或心體,都是講境界的無。道體是超越境界,心體則是實踐境界。一定要用心理分析的說法,反而接近真實/the Real的無。真實的無,通觀念論的無,用康德的話頭,是一個regulative concept,它是相對於認知機能為無,即不可知。真實不可知、不可欲或直接欲求,但它確然在那裡,就在我們所知的那個之外。然而,世界彷彿是繞著這個無運轉,我們也正是圍繞著這個無頭起頭沒,營役打轉。
實踐上的體無用有,最佳的表達就是莊子的兩行之道、儒家的四勿(非禮勿視等)四毋(毋必毋固毋無我等)、佛家的六波羅密多,都是內在體證。體無是超越體證,體無用有就是內在體證。這個說穿了就是修行,修行都是體無用有。
意識形態操作離修行太遠了,某意義上它是反修行的,修行的前提也是穿越意識形態。如果我們視哲學和信念為意識形態,如教條馬克思主義理論,那麼,我們便只能站在外圍指點江山,無論自我感覺如何良好,也沒有進行任何思考,沒有作出任何體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