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天,在看電影與思考的交互漩渦裡,得到三個觀念,似乎很重要:
(1)數碼本體論興起,與之前的圖靈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2)關於在現實被欺騙好,抑或享受虛疑的真實好,原來是真實地不真實跟不真實地真實之間的兩難選擇;
(3)當代的思考以不思考為特徵,即把連結、對應、寫出「正確答案」錯認為思考,以知性代替理性。由是,理性的誤推更難辨認、察覺,並被「認知」而固化。後人類例如人工智能的操作完全可以代替這種「思考」,難怪有些人那麼相信這條所謂人類的「進化」路途。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讀《有限性之後》有感

也許,我其實也知道答案。畢竟照相機發明、數碼影像出現之後,「新」的價值還曾不斷創造出來(例如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無數攝影和電影瑰寶),說明今天苦杯的偶然性。從哪裡跌倒,得從哪裡站起來,道理不是白說的,行動最實際,論述的必要性也在這裡體現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