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你的臉消失在門後
我站在懸河邊
邊陲的邊陲
看著更邊的弱草
風從不知名的方向
以迴旋的方式
進入,干擾我的腋窩
一再圍城的十月天
黑與白漸次失焦
從天堂倒懸的水
該是
正本清源的呼籲
太多
由西至東自南往北
失落的意義無法尋回
紛紜雜聲卻以繁花為飾
美麗與暈眩何止一線之差
程序崩頹、邏輯損耗
牢結、牢結,再三牢結
意識聚合之前的分散
人生錯過之後的人生
無緣有份在歧路
呼天搶地於迷途
這裡有時不叫缺失
長短痛楚交棒予虛無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不規則的貓
不規則的貓
在不規則的海
瞧著鼠浪如潮
退而復來
不規則的貓
在不規則的夜
與日,分享不能預測
那另一半
我未必如我
思考不對稱之生
仿如割肉
未可餵鷹
他看著海波冒出的手
低吟,再低吟
以不規則的節奏
來而復去
在不規則的海
瞧著鼠浪如潮
退而復來
不規則的貓
在不規則的夜
與日,分享不能預測
那另一半
我未必如我
思考不對稱之生
仿如割肉
未可餵鷹
他看著海波冒出的手
低吟,再低吟
以不規則的節奏
來而復去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古池蛙飛
齊澤克對佛教提出的異議
(0)佛家假設人生是苦,人該去苦常樂(解決),但如果真有心理分析的教訓的話,正好是:人不是追求幸福,反是追求痛苦;
蛇蠍美人的例子:受害人至死不悔,即使時光倒流,他仍會照樣如是;還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真愛)
(1)佛家的第一個問題體現在佛教之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上。大乘的「留惑潤生」說法,並不符合真正的佛教湼槃觀念。湼槃不是上升到一個形而上的境界,去了某一個地方,而是你一直在這裡,甚至更徹底地在這裡;解脫了你仍是和別人有聯繫的。「留惑潤生」或延遲湼槃普救世人(或去了彼岸再回來)的說法,正好是將「彼岸」形而上或實化了。
(2)佛家一直在兩個目的上擺蕩,一個是盡量減少痛苦,尋求心靈的解脫,進入湼槃(「只是」心靈自由,世界現實仍是無明,人是因果囚徒);另一個則是基進地改變世界,讓有情眾生也得以解脫。
(3)解脫去苦和行善做好人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悲劇鴻溝。(湼槃/智慧和倫理目的之間,沒有必然關係,行善不是解脫的必然途徑)前者可靠坐禪冥想達致,但禪定者不一定是善行者。西方佛教徒幾乎都冥想,但亞洲的佛教徒大多志於行善積福。(西方禪的倡導者鈴木大拙也曾公開同情納粹及軍國主義/心境空靈地、抽身而出地做可怕的事,所謂殺人也成了敵人自然瓦解/滅亡,所謂慈悲可以是解放東亞人,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先導)
(4)很難分辨真正的心靈解脫和像服藥後得到的自由幻覺。有人認為不經辛勞修行而來的心靈自由不算數,但既然得救解脫,常樂我掙的目的這樣重要,為甚麼不算數呢?像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一書中提到的,現實失去實質重量而出現的,小小的靈光閃現,如何跟湼槃證得區分呢?
齊澤克的調侃:
松尾芭蕉「充滿禪味」的俳句: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おと
[古池,蛙躍,撲通(水聲)](空間、動作、純粹現象)
「洗手間,拉屎,撲通(糞便入水聲)」那一樣是純粹現象
再進一步,兇手也可以很有智慧地創作以下禪詩:「肥胖的身體,在我面前滴著血,撲通(血落地聲)」
補充:
基督教的倫理涉及外在的境遇(External Encounter)(墮入倫理Ethics of the Fall);
佛家則鼓勵你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某種健康的、「安全/安樂的」倫理
(0)佛家假設人生是苦,人該去苦常樂(解決),但如果真有心理分析的教訓的話,正好是:人不是追求幸福,反是追求痛苦;
蛇蠍美人的例子:受害人至死不悔,即使時光倒流,他仍會照樣如是;還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真愛)
(1)佛家的第一個問題體現在佛教之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上。大乘的「留惑潤生」說法,並不符合真正的佛教湼槃觀念。湼槃不是上升到一個形而上的境界,去了某一個地方,而是你一直在這裡,甚至更徹底地在這裡;解脫了你仍是和別人有聯繫的。「留惑潤生」或延遲湼槃普救世人(或去了彼岸再回來)的說法,正好是將「彼岸」形而上或實化了。
(2)佛家一直在兩個目的上擺蕩,一個是盡量減少痛苦,尋求心靈的解脫,進入湼槃(「只是」心靈自由,世界現實仍是無明,人是因果囚徒);另一個則是基進地改變世界,讓有情眾生也得以解脫。
(3)解脫去苦和行善做好人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悲劇鴻溝。(湼槃/智慧和倫理目的之間,沒有必然關係,行善不是解脫的必然途徑)前者可靠坐禪冥想達致,但禪定者不一定是善行者。西方佛教徒幾乎都冥想,但亞洲的佛教徒大多志於行善積福。(西方禪的倡導者鈴木大拙也曾公開同情納粹及軍國主義/心境空靈地、抽身而出地做可怕的事,所謂殺人也成了敵人自然瓦解/滅亡,所謂慈悲可以是解放東亞人,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先導)
(4)很難分辨真正的心靈解脫和像服藥後得到的自由幻覺。有人認為不經辛勞修行而來的心靈自由不算數,但既然得救解脫,常樂我掙的目的這樣重要,為甚麼不算數呢?像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一書中提到的,現實失去實質重量而出現的,小小的靈光閃現,如何跟湼槃證得區分呢?
齊澤克的調侃:
松尾芭蕉「充滿禪味」的俳句: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おと
[古池,蛙躍,撲通(水聲)](空間、動作、純粹現象)
「洗手間,拉屎,撲通(糞便入水聲)」那一樣是純粹現象
再進一步,兇手也可以很有智慧地創作以下禪詩:「肥胖的身體,在我面前滴著血,撲通(血落地聲)」
補充:
基督教的倫理涉及外在的境遇(External Encounter)(墮入倫理Ethics of the Fall);
佛家則鼓勵你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某種健康的、「安全/安樂的」倫理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的愛;愛的自由
存在者不自由,事物都是不自由的;不存在自由,自由不存在。只有不存在時,事物才是自由的,對人來說,那便是死亡。面向死亡,邁向不存在,自由才張開了懷抱。
回憶與反覆,齊克果把它們連接起來了。但讀者往往疏忽了,兩者是不同層的。回憶轉化了反覆,或貼切點說,回憶提升了反覆,令狹義的反覆上提至廣義的反覆。廣義的反覆包含了回憶,如齊克果所說,反覆是向前的回憶。
回憶向前,面向存在,被存在打開,復打開存在。它面向存在而成為存在。回憶作為一種存在,作為向前的反覆,成為存在地不存在,不存在地存在。存在終止於他者,事物在碰上他者時不再存在。(他物存在的話,此物便不存在於同一時空。)大他者令所有事物臨到終結。永不能實現的自由屬於他者,存在者不自由。
然而,回憶/愛令反覆本身帶上了自由,回憶令存在無所謂存在。存在地不存在,是自由的超越體證;不存在地存在,是自由的內在體證。
入道,才因而有了內在意義。超越對象=X和對象a的關係,可花一本書的篇幅梳清,但這裡只想說,自由的愛、自由地愛,其對象正好是對象a。
對象a,你愈得到它(不得之得,其實是永不可得;在符號系統中,它是一個虛位或空洞,在想像中,它是缺失了的無盡可能),愈需要它。道不可須臾離,此之謂也?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影子與自由
影子的影子--自由的無窮上溯追問:(真正)自由之不可能/不可解/不可得
安徒生的影子故事--暗黑之反噬--「自由」之反噬
當我們踏上追求自由之路,而覺察自己已「自由」時,便成了影子
影子或暗黑自我之生成--或壓抑(向內?),或奮進(向外?),或決定(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影子)
「自由」作為理想之倒影
又或者,自由根本不用加上引號
反覆/重複把事物/存在物困在時空中。最終不存在或死亡=自由
反覆(有意識地,能運用符號地存在)每每令你遇上/生成影子
人生=不斷成為影子的過程
生物人生:生來便是步向死
思考人生:生來便是為了死(面對死,面向死;追求自由)
進階思考人生:生來便是為了死得其所(創造價值)
智慧人生:生來便是不成為影子(穿越影子);物化
自由的殘酷、無情、難受;自由人素被責為「自私者」,只因黃泉路上,獨來獨往。楊朱之為道家自由的先導,當然不是偶然。
安徒生的影子故事--暗黑之反噬--「自由」之反噬
當我們踏上追求自由之路,而覺察自己已「自由」時,便成了影子
影子或暗黑自我之生成--或壓抑(向內?),或奮進(向外?),或決定(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影子)
「自由」作為理想之倒影
又或者,自由根本不用加上引號
反覆/重複把事物/存在物困在時空中。最終不存在或死亡=自由
反覆(有意識地,能運用符號地存在)每每令你遇上/生成影子
人生=不斷成為影子的過程
生物人生:生來便是步向死
思考人生:生來便是為了死(面對死,面向死;追求自由)
進階思考人生:生來便是為了死得其所(創造價值)
智慧人生:生來便是不成為影子(穿越影子);物化
自由的殘酷、無情、難受;自由人素被責為「自私者」,只因黃泉路上,獨來獨往。楊朱之為道家自由的先導,當然不是偶然。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看拉康《Ecrits》後的一些筆記
存在者/事物之本體--本質說--存在之遺忘
--托體說
--存在說
事物之存在並非事物之性質,但令存在者/事物成其為自己的基礎、本體,就其當身而言又的確便是存在。正是存在令存在的事物成為存在著的事物。也正是存在,並且一直存在著,把置於時空之中的事物,不至分崩離散,成為自己的反面。當下一物,下一刻為何不是另一物而是同一物,難道不正是它的存在,它的一直存在著「托」著或「維繫」著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它嗎?(持續)存在令事物在時空中成為其自己。
本體不是事物之性質的話,那麼存在的實際是甚麼呢?彷彿不證自明的東西,稍思一下便發覺問題多多。我們可如何思考存在?有?一種動作?一種狀態?有與存在互訓,是常識,但「有」源於判斷,作為知性主體,我們可以判斷一個對象為「有」,佔有某個時空,存在。因而可想像一無限者,如上帝,由祂判斷萬物為「有」,神斷同時是神意,同時便是創造。
這個想法當然是思辨/思辯的。實踐的又如何?難道不便是以反覆出現,重複站出來,顯現出來的事物,來等同存在著的事物嗎?事物以Recurrence來填密時空,反覆正是抗拒虛無的形式......(又或者,這仍是思辯的)
拉康提到《被偷換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以一封作為純粹能指的信,呈現象徵秩序。象徵秩序正是以其不斷替換及重複作為特徵。他當然提到齊克果,但不忘援引弗洛伊德,強調後者進一步把重複跟人的意識扣連起來。
事物只有被意識才存在,存在的重複/反覆性因而也是符號的重複/反覆性。拉康甚至為這種反覆性整理結構:+++(持續反覆在場,時空無間斷,無所謂基本單位)、+-+(在場與不在交替,時空有間斷,可找出基本單位)、++---或---++(不規則反覆,無常)。
存在同時是符號中的存在,又或者根本分不出符號以外的「存在」--不是人構造了符號系統,而是符號系統構造了人。--結構主義的共識。
收在主體系統中才可確立本體,中國和東方哲學靠的是種種實踐境界,無常本身不止可以反上來作為「空性」(一切法空無自性,以空為性。「以空為性」這基本佛悟本身便是符號操作),這還只是般若智上講,更重要的,是靠踐履證成一實踐境界,以此為道(事物的基礎,本體,因而也是存在)。
依拉康路數,道是大他者,是The Real,是符號和想像無法應用其上者(除了Object a那一小塊),是潛在,是黑,是可能之可能,因而其實不可能,可以名為「無」。我們望道,便是望見這個,虛無,怖慄,有時化為異形,令你別過臉去的。
望道,其實無所望,因而必是不望之望。
中國以至東方實踐路數,從主體上透,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仁心、道心/真君.......名目不一而足。收在拉康系統中,可便是object a?
--托體說
--存在說
事物之存在並非事物之性質,但令存在者/事物成其為自己的基礎、本體,就其當身而言又的確便是存在。正是存在令存在的事物成為存在著的事物。也正是存在,並且一直存在著,把置於時空之中的事物,不至分崩離散,成為自己的反面。當下一物,下一刻為何不是另一物而是同一物,難道不正是它的存在,它的一直存在著「托」著或「維繫」著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它嗎?(持續)存在令事物在時空中成為其自己。
本體不是事物之性質的話,那麼存在的實際是甚麼呢?彷彿不證自明的東西,稍思一下便發覺問題多多。我們可如何思考存在?有?一種動作?一種狀態?有與存在互訓,是常識,但「有」源於判斷,作為知性主體,我們可以判斷一個對象為「有」,佔有某個時空,存在。因而可想像一無限者,如上帝,由祂判斷萬物為「有」,神斷同時是神意,同時便是創造。
這個想法當然是思辨/思辯的。實踐的又如何?難道不便是以反覆出現,重複站出來,顯現出來的事物,來等同存在著的事物嗎?事物以Recurrence來填密時空,反覆正是抗拒虛無的形式......(又或者,這仍是思辯的)
拉康提到《被偷換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以一封作為純粹能指的信,呈現象徵秩序。象徵秩序正是以其不斷替換及重複作為特徵。他當然提到齊克果,但不忘援引弗洛伊德,強調後者進一步把重複跟人的意識扣連起來。
事物只有被意識才存在,存在的重複/反覆性因而也是符號的重複/反覆性。拉康甚至為這種反覆性整理結構:+++(持續反覆在場,時空無間斷,無所謂基本單位)、+-+(在場與不在交替,時空有間斷,可找出基本單位)、++---或---++(不規則反覆,無常)。
存在同時是符號中的存在,又或者根本分不出符號以外的「存在」--不是人構造了符號系統,而是符號系統構造了人。--結構主義的共識。
收在主體系統中才可確立本體,中國和東方哲學靠的是種種實踐境界,無常本身不止可以反上來作為「空性」(一切法空無自性,以空為性。「以空為性」這基本佛悟本身便是符號操作),這還只是般若智上講,更重要的,是靠踐履證成一實踐境界,以此為道(事物的基礎,本體,因而也是存在)。
依拉康路數,道是大他者,是The Real,是符號和想像無法應用其上者(除了Object a那一小塊),是潛在,是黑,是可能之可能,因而其實不可能,可以名為「無」。我們望道,便是望見這個,虛無,怖慄,有時化為異形,令你別過臉去的。
望道,其實無所望,因而必是不望之望。
中國以至東方實踐路數,從主體上透,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仁心、道心/真君.......名目不一而足。收在拉康系統中,可便是object a?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八個關鍵詞
八個關鍵詞,先寫在這裡:
動物、形式、虛無、無限、影子的影子、鏡子、對象、重複
每個後面有若干子關鍵詞:
動物--主權、末日、無意識
虛無--無用、無為、列寧在華沙、終極的打開
影子的影子--自由、不自由
對象--他者、閱讀欲望
重複--反覆、回憶
形式--虛位、失去的原因,道路
無限--一、多
鏡子--反思、批判、詮釋、觀照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主體性與香港電影
是的。這本弄了十六個月的書終於出來了,本來打算參加去年台北書展的。有人說,香港現在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過我深信,主體性論述不會是「最後的吼聲」。
「主體關乎意志......有意志才能改變現實」。在「 最艱難」的日子,對電影,對香港,尤其是香港電影,我們 都沒有喪失信念。在見證「香港電影已死」、「香港電影已 完成歷史使命」的喪氣論述中,在香港人自我矮化,慌不擇 路但求融合中,作者希望和所有香港人一起,反省、詮釋, 重新掌握香港之為香港的主體性。這儼然是《後九七與香港 電影》續篇的文集,收錄了作者2007年至2012年, 不忘建立香港電影主體論述的文字;與其說是宣言,不如說 是又一封情書。
「主體關乎意志......有意志才能改變現實」。在「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有情則為友有仇則為敵
我好些朋友不明白為何我會那麼喜歡武田信玄,甚至會引他的話作座右銘。難道他不是逐父殺子,愛弄陰謀的大壞蛋嗎?難道我只是沉溺於他壯志未酬,身死家滅的悲劇命運嗎?難道他的對手上杉謙信的性情不較親近?近年反覆閱讀信玄與謙信的世紀相遇「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忽然曉得,原來我一直是以尊重(去到一個愛的程度)對手的方式去敬重信玄,一個他者的目光,註定相隔一川,卻比自家人更能切中的距離。難怪傳說中的主陣火拼(信玄以軍扇擋謙信馬上三刀)之後,相知便以互諒而崩解了;宛如正反物質之相遇,一次知覺的大爆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