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佛家假設人生是苦,人該去苦常樂(解決),但如果真有心理分析的教訓的話,正好是:人不是追求幸福,反是追求痛苦;
蛇蠍美人的例子:受害人至死不悔,即使時光倒流,他仍會照樣如是;還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真愛)
(1)佛家的第一個問題體現在佛教之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上。大乘的「留惑潤生」說法,並不符合真正的佛教湼槃觀念。湼槃不是上升到一個形而上的境界,去了某一個地方,而是你一直在這裡,甚至更徹底地在這裡;解脫了你仍是和別人有聯繫的。「留惑潤生」或延遲湼槃普救世人(或去了彼岸再回來)的說法,正好是將「彼岸」形而上或實化了。
(2)佛家一直在兩個目的上擺蕩,一個是盡量減少痛苦,尋求心靈的解脫,進入湼槃(「只是」心靈自由,世界現實仍是無明,人是因果囚徒);另一個則是基進地改變世界,讓有情眾生也得以解脫。
(3)解脫去苦和行善做好人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悲劇鴻溝。(湼槃/智慧和倫理目的之間,沒有必然關係,行善不是解脫的必然途徑)前者可靠坐禪冥想達致,但禪定者不一定是善行者。西方佛教徒幾乎都冥想,但亞洲的佛教徒大多志於行善積福。(西方禪的倡導者鈴木大拙也曾公開同情納粹及軍國主義/心境空靈地、抽身而出地做可怕的事,所謂殺人也成了敵人自然瓦解/滅亡,所謂慈悲可以是解放東亞人,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先導)
(4)很難分辨真正的心靈解脫和像服藥後得到的自由幻覺。有人認為不經辛勞修行而來的心靈自由不算數,但既然得救解脫,常樂我掙的目的這樣重要,為甚麼不算數呢?像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一書中提到的,現實失去實質重量而出現的,小小的靈光閃現,如何跟湼槃證得區分呢?
齊澤克的調侃:
松尾芭蕉「充滿禪味」的俳句: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おと
[古池,蛙躍,撲通(水聲)](空間、動作、純粹現象)
「洗手間,拉屎,撲通(糞便入水聲)」那一樣是純粹現象
再進一步,兇手也可以很有智慧地創作以下禪詩:「肥胖的身體,在我面前滴著血,撲通(血落地聲)」
補充:
基督教的倫理涉及外在的境遇(External Encounter)(墮入倫理Ethics of the Fall);
佛家則鼓勵你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某種健康的、「安全/安樂的」倫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