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想像主體可以用他的名句去概括:「自我是他者/The ego is an other/ Je est un autre,意指主體在影像中異化;想像/影像主體即異化之我,也就是意識主體。有時,他喜歡用The (De)formative Function of the Image去稱謂這個過程,當中有一重辯證關係。
這重辯證的表達式如下:
第一層對立(正反): 肢離破碎的自己VS鏡像
第二層回歸(合): 想像自我Vs理想自我(他者)
(1)鏡像理論:六個月大嬰兒,在鏡像中看到完整的自己,因而同時意識到之前關於自己影像如何支離破碎。便把這個完整的自己「認同」為自我。
(2)人類和其他動物之處在於:他是遲熟的,在未生長完備時誕生世上。在生命早期,他需要額外的照顧。他是不太能適應世界的生物(disadapted animal,也正因為不太能適應,才發展出符號系統及文化)。鏡像之完整自我及隨之而來的控制想像因而可補償嬰兒的無能感。當然結果便是令人變得更加不能適應世界(再不能根據本能解決問題)。
(3)當鏡像被內化為自我的同時,理想自我也外投出去,在(某些)他者(不一定是人)身上找到位置。構成「戀愛=自戀」的愛恨關係;然後,再把這些理想自我內化,形成自我理想(ego-ideal, role model);愛情和自戀的分別也在這裡,被愛的對象就是那些可以和自我理想連結的對象,因而是可以改變自我的對象。
(4)欲望都是他人的欲望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這裡又有三重含義:第一,由於自我是想像主體,所以其渴望都是他人欲望的內化。第二,渴望他人的認同,渴望他人對自己有欲望。第三,不用成為他人而欲其所欲。